【“先行者”已踏上漫漫求索路,他们努力为中国近3亿老年人撑起“守护伞”,更尝试为普罗大众开出一剂治疗养老焦虑的有效“药方”】
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如果你现在4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如果你现在6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岁或者90岁以上……
上述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英国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等人在其“百岁人生”相关著作中推算而出的结论。她们的依据是,在过去200年中,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稳步上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再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显然,更大规模、寿命更长的老龄人口,必将带来更多的养老、医疗需求,也给社会和个人的医疗、养老资金等带来压力和挑战。当第一批90后开始考察养老院,大家更为关注,自己能否有尊严、体面地老去,如何让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求解的永恒命题。眼下,包括监管部门、养老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先行者”已踏上漫漫求索路,他们努力为中国近3亿老年人撑起“守护伞”,更尝试为普罗大众开出一剂治疗养老焦虑的有效“药方”。
三支柱撑起“守护伞”:一份额外的备老收入
刚过去的11月,扬州市仙城中学(下称“仙城中学”)的部分退休教师除了如常收到退休工资,还多了一份千余元的“备老”收入。2024年的凛冬,添了几分暖意。
这份额外的收入主要源于仙城中学今年为近200名职工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通过该计划,仙城中学和教职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其中职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及缴纳比例),待退休或符合其他国家规定的条件时,教职工便可领取这笔费用。
“学校其实很早已考虑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希望大家未来在进入养老阶段时多一重保障,更安心。”提及为何要建立企业年金,仙城中学校长孟华直言,大家对学校有了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才能共同推动学校更好地发展。
仙城中学于2002年建校,是扬州市江都区一所民办中学,后于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中学。经过多年发展,其已跃升至江都区中学排名榜前列。
孟华深知,要想延续高质量发展势头,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仙城中学任教。尤其眼下,公立中学与民办中学教师的工资差距日渐缩小,若不尽快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在尚未吸引优秀人才前,学校就可能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与仙城中学有着20余年紧密合作的建行扬州江都支行,在知晓孟华上述考量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至建行江苏省分行,并协同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信养老金公司”),共同为仙城中学量身定制了一份详细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方案。
按照该方案,建行为仙城中学提供年金受托和账管服务,后者企业年金规模预计将超1000万元。据此推算,仙城中学教职工退休后可拿到的收入相较未建立年金计划前,上涨超千元。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给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多添一重保障,是大众切身相关且颇为关注的现实课题。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像仙城中学一般,通过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增厚职工养老保障,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可囿于多重因素,长期以来,企业年金的建立者多为国企、央企等,覆盖面相对有限。对此,相关监管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持续探索,力推企业年金拓面增效。
但不可否认,作为中国养老第二支柱重要构成者的企业年金,依然有不短的路要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金维刚曾如是评价中国养老三大支柱发展现状:“第一支柱‘一枝独大’,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第三支柱则是‘一棵幼苗’。”
中国的养老第一支柱主要由国家发起,即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第二支柱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构成,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主要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由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构成的养老第三支柱亦随之落定。
寻找养老“避风港”:97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从扬州仙城中学驾车向东南方行进百余公里,到达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在这儿,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服务不仅让阳光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养老集团”)的员工享有可靠的年金保障,更托起了不少当地老人的“夕阳”生活。
有着“世界长寿之都”称号的南通,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如何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南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过程中的必答题。
阳光养老集团便是在地方支持下,探索如何更好服务通城老人的“先行者”之一。在阳光养老集团本部阳光老年公寓(护理院)里,700名通城老人可享有包括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在内的一体化专业服务。
“已经住了14年,每天都有专业人员照护,子女们和我都很安心。”作为最早一批入住阳光公寓的老人,97岁的蔡奶奶至今依然保持着每天打一小时篮球的习惯。她笑着告诉来访者,长寿的秘诀是保持好心态和多运动。
像蔡奶奶这样在阳光老年公寓里安心生活的老人并不在少数。她们或因突发疾病成为失能老人,或因进入老龄阶段后不想给子女带来照护负担,亦或未雨绸缪提前规划老年生活……最终,都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避风港”。
但理想的“避风港”背后也存在现实难题——很难惠及更多的通城老人。“床位有限,每年预计仅有几十个可入住的流转名额,这与前来登记排队入住的老人数量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供不应求。”阳光养老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高理坦言。为此,阳光养老集团努力扩充供给,却一度遭遇资金掣肘。长期以来,虽然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其中的不确定性亦被市场提及,这就导致身处养老服务产业的机构,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难题。
这引起了高层重视。2022年,相关监管部门决定在江苏等五个省份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引导7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向普惠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
为老年人提供的古筝练习室(摄/张颖)
从“建圈”到“破圈”:离老年人更近一步
在高理看来,要缓解南通阳光养老公寓供不应求的压力,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聚焦于某一特定群体比如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也就是说,未来更多老年人应是居家和社区养老,到专业机构养老的则是特定的少数人。
“建造很多养老院,把老年人养护起来,这可能是乌托邦式的想法。”有业内专家一语道破仅通过机构养老缓解养老压力的不现实。
也正因如此,“9073”成为中国推行的养老模式: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养老,还有3%的老人由机构养老。
这其中,作为主流方式的居家养老质量要进一步提升,适老化改造必不可少。但老年人究竟需要怎样的适老化改造?
位于上海市长宁西郊的程桥某村,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60岁以上人口占比36.5%),且95%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居家养老。考虑到社区老年人的具体需求,程家桥街道、建行长宁支行与建信养老金公司,联合推动“舒心宅院”适老化家居样板间建设。
从可视化的全套适老化家装辅具设施(包括电动床、水浸与燃气报警器、可升降吊柜、适老化台盆、防滑地面等),到360°无死角的智慧养老照护系统(包括一键报警、紧急呼叫、防摔倒系统和雷达监控等)……通过联合建信养老金长三角养老产业联盟合作机构,建行在社区居民家门口打造出“养老理想家”的幸福模板。
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改造的卧室(摄/张颖)
“到样板间参观的居民通常最关注洗浴空间的安全改造,其次是客厅和卧室的监测设备、紧急呼叫装置等。居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屋改造,或者局部改造。”建信养老金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建行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将老年客群的需求与养老产业机构的服务、产品进行对接,把幸福无忧的养老生活送到居民身边。
考虑到老年客群多,且网点周围大都是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相关的商铺,配套设施资源丰富。延长路支行多年来一直在做两件事:其一,从老年客群需求出发,持续优化网点服务体验;其二,与网点周围的养老服务资源实现联动,构建生态圈,让老年客群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帮助。
不仅如此,走进延长路支行,还可看到专为老年人配备的取号震动呼叫器、放大镜、老花镜(三种不同度数)、轮椅等常用物件。看似细微的变化,无不体现着服务老年客群背后的用心。
(来源:财经杂志 文 | 张颖 编辑 | 王静 文章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