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城市,每个社区几乎都有一个日间照料中心,政府提供场地和一定补贴。实际执行中,很多社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承包商或养老照护机构来运营。
在居家养老成主流养老模式的当下,原本应该大热的日间照料中心,貌似并没有想象中受欢迎。有媒体调查发现,开在各个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冷热不均现象十分明显,有的甚至变了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什么样的“日托中心”才真正受欢迎呢?
处于空置状态的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成棋牌室
2024年12月中下旬,上海青浦区华新镇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六七张四方桌坐满了玩棋牌类游戏的老人。来得晚无法加入的老人们,则站在一旁围观“解馋”。这里宛如老人的免费游乐场,聚满了打牌、看热闹的老年人。在牌桌旁“观战”的张宋娟(化名)告诉记者,她爱打牌,在这里永远可以找到“牌搭子”,“只要周一到周五开门,我基本每天都来”。
在四川成都,按照规定,每个社区单元必须要有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日间照料中心没有运营机构去承接,很多由社区或社区老年协会代管。部分社区则发现,老年人不爱去日间照料中心。有社区书记坦言:“日间照料中心的床位弄好了,但社区里的老年人很少有愿意来的。如果上面来检查,就只有好言相劝,把那些老人请过来。”该书记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很多日照中心虽然设施好,但并未顾及老年人的社会化需求,“老年人是最渴望交流的”。而在成都,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最多的载体就是麻将。如此一来,很多日照中心就变了味,成了社区的麻将馆。
在日间照料中心打牌的老人
当然,也有一些日间照料中心切实在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2024年12月13日,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楼的日间照护中心内,设施长黄女士正带着3名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做拼图康复训练。“试试看将圈圈和洞洞拼到一起。”“你看这是什么颜色?是黄色还是红色?”……
记者了解到,石门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认知症专业照护为特色。中心主任张钧介绍,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中心每年根据居委会提供的名单,对辖区内的60岁以上老人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上门筛查。通过源头筛查工作,让认知症老人得以衔接进小区附近较为便利的日间照护中心接受服务。
空置的日托床位
在部分日间照料中心走访时,记者发现,很大一部分老人是冲着“社交”目的而来。
“我们中心每天都很热闹。”华新镇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方——上海仁泽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中心相对偏社交、轻照护,所有休闲娱乐项目不收费,主要服务周边小区华腾苑的活力老人。粗略统计数据显示,华腾苑小区的老人数量有500多人,每日来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有80—100位,不过来访者的活动空间大多聚集于棋牌桌。“因为面向的群体主要都是活力老人,只有一两个照护人员进行简单的日常看护。”上述工作人员这样说。
重社交的日间照料中心热闹非凡,那么,重照护的日间照料中心的情况又如何呢?2024年12月1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记者赶到上海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照护中心。该中心是一幢4层建筑,一楼为社区食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康复辅具租赁、认识障碍支持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等,二楼为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三楼则是日间照护中心。只见一楼的运动健康之家,七八位社区老人正在使用适老器械进行锻炼和拉伸。二楼的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之中设有37个床位,16位老人长期居住。三楼的日间照护中心则没有老人入托。中心负责人季跃琴介绍,日托按天付费,价格为50元/天,餐费含在50元之中,包括一餐午饭和下午的一餐点心。但是,入托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日间照料中心的困局
因为入托老人少、付费意愿低,很多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陷入了生存困局。
开养老服务公司的俞弄军,曾运营着成都的近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不过,几年实践下来的经验告诉他,日照中心的落地效果并不好。在他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年人的观念。“有日照需求的老人很多是80岁以上的,这一代老人经历过苦日子,消费观念特别节约。”为了吸引老人来,俞弄军会免费发一些肥皂,但很多老人来后看了他们的配备,听说要收费,转身就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老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付费意愿确实较低。并且,由于日间照护中心多嵌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与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活动室、助餐点、护理站或卫生站等功能区形成互补,如果服务的差异性与梯度不足,可能陷入“卡在中间”的窘境。
上海普陀区香溢片区的日间照护中心就嵌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之中。该日间照护中心主要面向周边4个小区,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护、康复服务、康乐活动等,收费价格为288元/月。中心负责人田女士表示,对于收费项目,老人的购买意愿不高。在她看来,活力老人不需要来日间照料中心,去哪里都可以满足娱乐;而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一般也不会来日照,“相比医疗专业机构,日照的条件仍然有限”。
如何把握老人的真实需要?
那么,仍在运营的日间照护中心如何做出差异与梯度,有效惠及老年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章晓懿表示,自己此前在社区调研时感受到,偏向一般性日常看护的日间照护机构很难吸引老年人,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住老人的真实需要,“做得较好的都是专业性程度较高的日间照护机构,这也证明了老人对日托形式确实有需求”。
章晓懿分析称,日间照护中心应当着重面向刚步入轻度失能或中度失能阶段的老年人。让他们白天来接受简单的康复理疗,晚上依然可以回到家中,“如果日间照护中心能够提供有效照护,会让老年人和家庭真正感到受益,日托也便有了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北京等地正在推动日常看护型机构向专业照护型机构转型。上海宜川路街道服务办工作人员高鹏飞表示,以宜川路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即将在2025年迎来整体翻修,“现在辖区内80岁以上老人已占所有老龄人口的将近16%—17%。随着失智失能、有护理等特殊需求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一部分老人可能就成为日间照护中心翻新之后继续服务的重点对象”。
“对正在‘变味’的日间照料中心必须加强监管。”有不愿具名的研究学者表示,各地应该对日间照料中心来一次摸底排查,如果中心确实存在变相经营、中断经营的现象,应该及时开展清理整顿。如无法恢复运营,要及时启动退出程序。
(来源:红网·红视频)